一、試驗目的
10kV 電纜交流耐壓試驗主要用于檢驗電纜絕緣強度,是新敷設電纜驗收、預防性試驗或故障修復后驗證的重要手段。通過模擬運行中的過電壓情況,檢測電纜絕緣是否存在潛在缺陷,確保電纜在正常運行電壓及可能出現的過電壓下能安全可靠工作,有效評估電纜絕緣狀態,保障電網穩定運行。
二、試驗標準
依據《DL/T 596 - 2021 電力設備預防性試驗規程》及《GB/T 3048.8 - 2007 電纜電性能試驗方法》,10kV 電纜交流耐壓試驗的關鍵參數如下:
-
試驗電壓:通常為 2.5 倍額定電壓,即 25kV。但對于不同絕緣類型和結構的電纜,可能會有差異,例如 6/10kV 電纜試驗電壓可能為 21kV,8.7/10kV 電纜試驗電壓可能為 30.5kV,具體需參照電纜技術文件和相關標準。
-
試驗頻率:一般采用 30Hz - 300Hz 的變頻諧振法,該頻率范圍既能有效檢測電纜絕緣缺陷,又能降低試驗設備容量要求。
-
持續時間:持續時間為 5 分鐘,在這段時間內觀察電纜絕緣是否能承受試驗電壓而不發生擊穿、閃絡等異常現象。
三、試驗設備
-
變頻串聯諧振裝置:這是最常用的試驗設備,由變頻電源、勵磁變壓器、電抗器、分壓器組成。
-
變頻電源:提供頻率可變的交流電源,輸出頻率范圍一般為 30Hz - 300Hz,功率根據被試電纜電容和試驗電壓確定,確保能為試驗回路提供足夠能量。
-
勵磁變壓器:將變頻電源輸出的低電壓升高,為電抗器提供合適的勵磁電壓,其變比和容量需與試驗要求匹配。
-
電抗器:與被試電纜形成串聯諧振回路,通過調節電抗器的電感量(多采用多臺電抗器組合,可通過串聯或并聯改變總電感),使回路在試驗頻率下發生諧振,從而在電纜上產生所需的試驗電壓。電抗器的額定電壓、額定電流和電感量應根據電纜電容和試驗電壓準確選擇。
-
分壓器:用于精確測量試驗電壓,其分壓比準確可靠,能將高壓信號轉換為便于測量和監測的低電壓信號,反饋給測量儀器和控制系統,確保試驗電壓的準確性和穩定性。
-
傳統工頻試驗變壓器:理論上可用于 10kV 電纜耐壓試驗,但由于 10kV 電纜電容較大,需要試驗變壓器容量足夠大,這會導致設備體積笨重、運輸和現場操作不便,且成本較高,因此較少使用。在一些特殊情況下,若現場具備合適容量的工頻試驗變壓器,且滿足試驗要求,也可選用。
-
絕緣電阻測試儀(兆歐表):試驗前需用 2500V 兆歐表測量電纜各相絕緣電阻,判斷電纜絕緣是否存在嚴重受潮、破損等缺陷。絕緣電阻值應不低于規定值(如一般要求≥1000MΩ),且三相絕緣電阻應平衡。
-
放電棒:試驗前后用于對電纜進行充分放電,放電棒應具有良好的絕緣性能和足夠的放電容量,確保操作人員安全。
-
萬用表:用于檢查試驗回路接線是否正確,測量回路電阻、電壓等參數,判斷設備工作狀態。
-
溫濕度計:記錄試驗時的環境溫度和濕度,環境濕度應≤80%,避免在雨天或潮濕環境下試驗,溫度一般要求在 0℃ - 40℃之間,溫度和濕度對電纜絕緣性能有一定影響,試驗記錄中需明確環境條件,以便后續分析。
四、試驗步驟
-
確認電纜兩端已斷開與其他設備的連接,懸空并做好安全隔離措施,在試驗區域設置明顯的 “高壓危險” 警示標志,設置圍欄,防止無關人員進入。
-
檢查電纜終端頭,確保其清潔干燥,無污穢、裂紋或其他明顯缺陷。若終端頭存在問題,可能影響試驗結果甚至導致試驗失敗,需在修復或更換后再進行試驗。
-
記錄電纜的型號、規格、長度、生產廠家、出廠日期等信息,這些信息有助于選擇合適的試驗設備參數和分析試驗結果。
-
檢查試驗設備是否完好,各部件連接是否正確、牢固。對變頻串聯諧振裝置進行通電檢查,確保設備能正常工作,各儀表顯示正常。
-
用 2500V 兆歐表依次測量電纜各相絕緣電阻。測量時,將兆歐表的 L 端接被測線芯,E 端接電纜金屬屏蔽層及其他非被測線芯(需可靠接地)。
-
測量前,先將被測線芯接地充分放電,放電時間一般不少于 2 - 5 分鐘,以消除電纜內部可能存在的殘余電荷,避免影響測量結果。
-
搖動兆歐表手柄(或按下啟動按鈕),使兆歐表輸出額定電壓,待讀數穩定后讀取絕緣電阻值并記錄。由于電纜存在吸收現象,兆歐表讀數可能會隨時間逐漸增大,應讀取穩定后的數值。一般要求電纜絕緣電阻≥1000MΩ,若絕緣電阻過低,可能表示電纜存在絕緣缺陷,需進一步檢查分析,必要時查找故障點并修復后再進行后續試驗。
-
測量完一相后,將該相放電接地,再測量其他相,依次完成三相絕緣電阻測量。
-
按照變頻串聯諧振裝置說明書進行接線。將變頻電源輸出端與勵磁變壓器輸入端連接,勵磁變壓器輸出端與電抗器連接,電抗器與被試電纜線芯連接,電纜金屬屏蔽層及非被試線芯可靠接地。分壓器高壓端接在電纜線芯與電抗器之間,低壓端接至測量儀器,用于測量試驗電壓。
-
確保所有接線牢固可靠,避免接觸不良導致試驗過程中出現電壓波動、打火等異常情況。接線完成后,由專人對照接線圖進行復查,確保接線正確無誤。
-
合上試驗電源開關,啟動變頻電源。開始時,將輸出電壓調至最低(一般為 0V)。
-
緩慢調節變頻電源的輸出頻率,同時觀察回路電流和電壓變化。當回路電流達到最大值且電壓也明顯上升時,說明回路接近諧振狀態,此時微調頻率,使回路達到精確諧振,即電流達到最大且電壓穩定在試驗電壓附近。在調諧過程中,要注意輸出電壓不能超過試驗電壓,防止過電壓損壞電纜。
-
諧振狀態穩定后,開始以 1 - 2kV/s 的速度逐步升高電壓至試驗電壓(如 25kV)。升壓過程應均勻緩慢,避免電壓突變對電纜絕緣造成沖擊。在升壓過程中,密切觀察試驗設備的儀表顯示、電纜外觀及有無異常聲音等情況。若發現電流突增、電壓異常波動、冒煙、有異常響聲等現象,應立即停止升壓,降低電壓至零,切斷電源,檢查原因。可能的原因包括電纜絕緣擊穿、試驗設備故障、接線錯誤等,需排查并解決問題后再重新開始試驗。
-
當電壓升至試驗電壓后,啟動計時器,保持 5 分鐘。在這 5 分鐘內,持續觀察試驗電壓和電流是否穩定,有無擊穿、閃絡等現象。若試驗過程中出現電壓突然下降、電流急劇增大等情況,說明電纜絕緣可能發生擊穿,應立即停止試驗,降壓并切斷電源,對電纜進行充分放電后,分析故障原因,確定故障位置并進行修復。若電壓和電流保持穩定,且電纜外觀無異常,無放電聲等現象,則認為電纜在該電壓下耐受正常。
-
5 分鐘耐壓時間結束后,緩慢降低試驗電壓至零,降壓速度可適當加快,但不宜過快以免產生過電壓。降壓完成后,關閉變頻電源,斷開試驗電源開關。
-
使用放電棒對電纜進行充分放電,放電時間一般不少于 5 分鐘。放電時,先將放電棒的接地端可靠接地,然后手持絕緣操作桿,將放電棒的放電端逐漸靠近電纜線芯,進行放電操作。放電過程中可能會看到放電火花并聽到放電聲音,這是正常現象。放電完成后,可再次使用兆歐表測量電纜絕緣電阻,與試驗前的絕緣電阻值進行對比,一般要求耐壓試驗前后絕緣電阻測量應無明顯變化,若絕緣電阻明顯下降,可能表示電纜在試驗過程中受到損傷,需進一步分析。
五、判斷標準
-
絕緣電阻判斷:試驗前電纜各相絕緣電阻應≥1000MΩ(具體數值可根據電纜類型和相關標準調整),三相絕緣電阻應平衡。耐壓試驗前后,絕緣電阻測量值無明顯變化(一般變化不超過 20%),可認為電纜絕緣在試驗過程中未受損傷。若絕緣電阻過低或試驗前后變化過大,需對電纜進行進一步檢查,分析原因。
-
交流耐壓判斷:在 5 分鐘的試驗時間內,若電纜未發生擊穿(表現為電壓突然下降、電流急劇增大)、閃絡(沿電纜表面或終端頭表面出現放電現象)等異常現象,且試驗電壓和電流保持穩定,則認為電纜交流耐壓試驗合格。若發生擊穿或閃絡,說明電纜絕緣存在缺陷,需查找故障點,對電纜進行修復或更換后重新進行試驗。
-
局部放電檢測(可選):在一些對電纜絕緣性能要求較高的場合,如重要變電站的進線電纜、城市核心區域的供電電纜等,可能需要進行局部放電檢測。一般要求局部放電量≤10pC 為合格。若局部放電量超過規定值,說明電纜絕緣內部可能存在局部缺陷,如氣隙、雜質等,雖未在試驗電壓下發生擊穿,但長期運行可能會導致絕緣性能下降,需進一步評估電纜的可用性,必要時采取相應措施,如對電纜進行局部修復或更換。
六、注意事項
-
整個試驗過程必須嚴格遵守電氣安全操作規程。試驗區域應設置牢固的圍欄,懸掛醒目的 “高壓危險” 標志,派專人監護,嚴禁無關人員進入試驗區域。
-
電纜兩端必須安排專人看守,防止人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靠近電纜,尤其是在電纜末端,即使試驗設備在另一端,也可能因電纜感應電壓等原因對靠近人員造成觸電危險。看守人員應配備有效的通訊工具,與試驗操作人員保持密切聯系。
-
試驗前后,必須使用合格的放電棒對電纜進行充分放電,放電時間不少于規定時間。放電時,操作人員應戴絕緣手套,站在絕緣墊上,按照正確的操作方法進行放電操作,確保放電安全。
-
試驗人員必須穿戴符合要求的絕緣防護用品,如絕緣鞋、絕緣手套等。試驗設備的金屬外殼、接地端等必須可靠接地,接地電阻應符合相關標準要求,一般不大于 4Ω。
-
試驗應在環境濕度≤80% 的條件下進行,避免在雨天、大霧天或潮濕環境中試驗。潮濕環境可能會使電纜表面絕緣性能下降,導致試驗結果不準確,甚至可能引發表面閃絡等異常情況。若無法避免在濕度較高的環境下試驗,應采取有效的防潮措施,如使用除濕設備降低環境濕度,對電纜終端頭進行干燥處理等。
-
環境溫度一般要求在 0℃ - 40℃之間。溫度過低可能會使電纜絕緣材料變脆,影響其絕緣性能;溫度過高可能會使電纜絕緣電阻下降,導致試驗結果不準確。在極端溫度條件下,應考慮對試驗結果進行溫度修正或采取適當的溫度調節措施,如在低溫環境下對電纜進行預熱,在高溫環境下對試驗設備和電纜進行散熱等。
-
試驗前,必須根據電纜的電容、長度等參數,準確選擇合適的電抗器組合,確保電抗器的電感量與電纜電容在試驗頻率下能發生諧振,滿足試驗電壓和電流要求。若電抗器選擇不當,可能無法達到諧振狀態或導致試驗設備過載。
-
試驗電壓必須使用經過校準的標準分壓器進行測量,確保試驗電壓的準確性。分壓器應定期送計量部門校準,在校準有效期內使用。嚴禁使用未經校準或校準不合格的分壓器測量試驗電壓,以免造成過電壓或欠電壓試驗,影響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電纜的安全。
-
在升壓過程中,若發現電流突增、電壓異常波動、有異常響聲或冒煙等現象,應立即迅速降低電壓至零,切斷電源,對電纜和試驗設備進行全面檢查。可能的原因包括電纜絕緣缺陷、試驗設備故障、接線錯誤等,必須查明原因并排除故障后,方可重新進行試驗。
-
對于老舊電纜,由于其絕緣性能可能已經下降,在進行正式的交流耐壓試驗前,可先進行 0.1Hz 超低頻耐壓試驗(試驗電壓一般為 3U0,即 17.4kV)進行預檢。超低頻耐壓試驗對電纜絕緣的損傷較小,通過超低頻耐壓試驗可以初步判斷電纜絕緣是否存在嚴重缺陷,若超低頻耐壓試驗發現問題,可進一步分析處理后再考慮進行常規的交流耐壓試驗。
-
對于采用交叉互聯方式的電纜,在進行交流耐壓試驗時,需斷開交叉互聯接地箱,將電纜分段進行試驗。分段試驗可以更準確地檢測每段電纜的絕緣性能,避免因交叉互聯結構對試驗結果產生干擾。試驗完成后,應及時恢復交叉互聯接地箱的連接,確保電纜正常運行。
-
詳細記錄試驗過程中的各項數據,包括試驗電壓、試驗時間、環境溫濕度、絕緣電阻值(試驗前后)、試驗波形(如有監測設備記錄)、試驗過程中出現的異常現象及處理情況等。這些記錄是評估電纜絕緣性能和試驗結果的重要依據,必須準確、完整。
-
對比電纜的歷史試驗數據,分析絕緣電阻、耐壓性能等參數的變化趨勢,判斷電纜絕緣是否存在劣化現象。若發現絕緣性能有明顯下降趨勢,應加強對電纜的監測,縮短試驗周期,必要時采取相應的維護措施,如對電纜進行絕緣修復、更換部分絕緣部件等。
-
試驗結束后,及時編寫試驗報告。試驗報告應包括試驗目的、試驗依據、試驗設備、試驗過程、試驗結果、結論及建議等內容。試驗報告應規范、清晰,對試驗結果的判斷應準確、客觀,為電纜的運行維護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。
通過嚴格按照本通用試驗方案進行 10kV 電纜交流耐壓試驗,并做好各項安全措施、注意事項和數據記錄與分析,能夠準確評估 10kV 電纜的絕緣狀態,及時發現絕緣缺陷,確保電網的安全可靠運行。試驗完成后,應恢復電纜的接地連接,拆除臨時接線,清理試驗現場,保持現場整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