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油斷路器作為電力系統中的關鍵設備,其絕緣性能直接影響電網運行安全。介質損耗因數(tanδ)是評估絕緣狀態的核心指標,通過測量該參數可有效檢測絕緣油老化、受潮及固體絕緣件缺陷。本文依據 DL/T 474.3-2018《現場絕緣試驗實施導則 第 3 部分:介質損耗因數和電容測量》等標準,結合現場實踐,系統闡述多油斷路器介質損耗因素的測量方法及操作規范。
介質損耗因數(tanδ)反映絕緣材料在交流電場下的能量損耗特性。當絕緣介質存在缺陷(如受潮、老化)時,極化和電導損耗增加,導致 tanδ 值上升。通過測量試品兩端電壓與電流的相位差,結合標準電容器的參考值,可計算得到 tanδ 和電容量(Cx)。
-
高壓介損測試儀:精度需滿足 ±(1% 讀數 + 0.0004),支持異頻抗干擾技術(如 45Hz/55Hz),典型型號包括 QS30、AI-6000 等。
-
標準電容器:電容值穩定(如 50pF/100pF),介質損耗因數小于 0.01%。
-
兆歐表:2500V,用于絕緣電阻預測試。
-
溫濕度計:精度 ±0.5℃/±2% RH。
-
環境溫度:不低于 + 5℃,建議在 10℃~40℃范圍內測量。
-
相對濕度:不大于 80%。
-
天氣條件:無雨、無霧,避免強電磁場干擾。
-
清潔試品表面(如套管瓷裙、接線端子),去除污穢和水分。
-
檢查儀器狀態:介損測試儀校驗有效期不超過 1 年,接線端子無氧化。
-
預測試品絕緣電阻:合閘狀態下整體絕緣電阻應符合 DL/T 596 要求,分閘狀態下套管絕緣電阻不低于 1000MΩ。
-
反接線方式:適用于多油斷路器整體測量,將儀器接地端(E)與斷路器外殼連接,高壓端(H)接被測套管,標準電容器低壓端接地。
-
正接線方式:用于套管單獨測量,試品高壓端接儀器 H 端,低壓端接 Cx 端,標準電容器與試品并聯。
-
按反接線方式連接儀器與試品,確保接地可靠。
-
設置測試電壓:通常為 10kV(繞組電壓 10kV 及以上)或額定電壓(10kV 以下)。
-
記錄環境溫濕度,啟動測試,讀取 tanδ 和 Cx 值。
-
若 tanδ 超過出廠值的 1.3 倍或電容變化超過 ±5%,需進行分解試驗。
-
斷開斷路器與外部連接,分閘后對每支套管逐一測試。
-
采用正接線或反接線(末屏接地時用正接線),施加 10kV 電壓。
-
若某套管 tanδ 超標(如 35kV 套管運行中 tanδ>3.5%),需落下油箱或放油復測。
-
油箱處理:放油后復測,若 tanδ 下降>3%(DW1-35 型>5%),表明絕緣油或圍屏存在缺陷。
-
滅弧室檢查:卸除滅弧室屏蔽罩,若 tanδ 降至 2.5% 左右,判定滅弧室受潮。
-
套管檢測:擦凈套管表面,若仍異常,按套管標準(GB 50150)判斷,必要時更換。
-
公式:tanδ(20℃) = tanδ(t) × K^[(20-t)/10],其中 K=1.2~1.25(電容套管)。
-
示例:t=30℃時 tanδ=0.8%,校正后 tanδ(20℃)=0.8% × 1.2^(-1)=0.67%。
-
合格標準:
-
tanδ 不超過出廠值的 1.3 倍,且與歷年數據無顯著變化。
-
電容值偏差≤±5%,否則需結合繞組變形試驗分析。
-
異常處理:
-
tanδ 超標時,結合絕緣油微水、酸值及色譜分析綜合判斷。
-
電容顯著變化可能指示套管缺膠、缺油或電容屏短路。
-
試驗前充分放電,防止殘余電荷傷人。
-
設置警示圍欄,禁止無關人員進入試驗區域。
-
使用絕緣工具,確保儀器金屬外殼可靠接地。
-
儀器校驗:每年至少一次,涵蓋全量程和高低電壓點。
-
重復性測試:同條件下測量 3 次,tanδ 偏差≤0.0005,電容偏差≤1%。
-
抗干擾措施:采用異頻法、選相倒相或遠離干擾源(如避雷器、互感器)。
多油斷路器介質損耗因素測量是保障設備安全運行的關鍵環節。通過規范的測試流程、精準的數據處理及科學的結果分析,可有效識別絕緣缺陷,為狀態檢修提供依據。實際操作中需嚴格遵循 DL/T 474.3-2018 等標準,結合設備結構特點靈活應用分解試驗,同時注重環境因素對測量結果的影響,確保試驗數據準確可靠。